星舰第十飞大获全胜的光芒似乎盖过了一切,包括SpaceX最新打破一项纪录:猎鹰火箭首创30飞!就在美东时间2025年8月28日黎明,一枚猎鹰9号老将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,搭载28颗Starlink卫星奔向太空。这绝非一次常规发射,而是标志着猎鹰助推器B1067完成第30次飞行,打破了轨道级火箭的复用纪录。这一成就如同一记重锤,敲醒了全球航天业:廉价、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不再是科幻,而是现实中的核心竞争力。它不仅验证了SpaceX创始人马斯克的激进愿景炒股杠杆,还让竞争对手们在技术与经济上望尘莫及。
●发射前夕:严密准备迎接里程碑
在B1067第30次飞行前夕,SpaceX团队展开了周密的准备工作。这次Starlink 10-11任务紧随前一天(8月27日)从邻近的卡纳维拉尔太空部队站40号发射台进行的另一次Starlink发射,展示了公司高效的运营节奏。美国太空军第45气象中队提供的天气预报显示,发射时天气适宜概率高达85%,尽管海湾流可能带来积云干扰,但大多数雷暴活动预计在晚间消退,轻微的陆上风并未构成重大威胁。团队密切监控这些因素,确保备用窗口可用。
倒计时进程包括标准检查:推进剂加载、系统自检和最终去冰程序。助推器B1067作为「舰队领袖」,经历了严格的翻新和检测,包括发动机健康评估和热防护层检验,以确保其能承受再入大气层的极端条件。这一准备阶段不仅体现了SpaceX的标准化流程,还突出了对安全与可靠性的重视——毕竟,这枚助推器已积累了四年多的飞行经验,涵盖多样化任务。
●飞行时段:纪录诞生于星辰大海
当地时间8月28日凌晨4:12(北京时间16:12),编号B1067.30九台梅林发动机喷射出炙热火焰,推动全箭刺破佛罗里达的夜空。这次Starlink 10-11任务是SpaceX在2025年内的第74次Starlink发射,今年总计已将超过1800颗卫星送入低地轨道。
▲在发射后约8.5分钟,作为猎鹰火箭「舰队领袖」,B1067.30成功降落在距发射场约595公里的无人海上平台【缺少庄重感】ASOG上,这是该平台第122次喜迎助推器,也标志着SpaceX累计完成第495次助推器回收。
发射1小时后,当确认卫星部署时,SpaceX团队欢呼——这不仅是B1067的里程碑,还延续了公司24小时内背靠背两次Starlink发射的迅猛节奏。就在21小时前,Starlink 10-56任务刚刚完成发射部署。
▲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Gwynne Shotwell在X平台上发帖庆祝,她写道:「从学习火箭着陆,到同一助推器飞行30次!恭喜@SpaceX团队,继续让不可能成为可能!!!」这则简短却饱含情感的帖文,不仅回顾了公司从草创阶段的摸索到如今的成熟重用技术,还点出了SpaceX的核心精神——挑战极限、化不可能为现实。
▲并且附带一段多年前广为流传的猎鹰火箭海上着陆视频:从屡屡爆炸直到修炼成功。迅速收获上万点赞和转发,彰显了SpaceX试错文化一直广受赞誉,颇有口碑。
●B1067传奇履历:从新手到老将四年蜕变
B1067于2021年6月首次亮相,自此开启了堪称「航天马拉松」的生涯。参与了多样化任务:两次龙飞船载人飞行,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;两次货运任务,为ISS补给物资;以及18次Starlink卫星部署,甚至包括为欧盟发射的Galileo(伽利略)导航卫星。 这些飞行跨越了四年多,累计飞行次数从最初的设想远超预期——SpaceX最初目标是10次复用,如今B1067已三倍于此,成为全球首枚达到30飞的轨道级火箭。
SpaceX猎鹰舰队中,B1067并非孤例。另一枚助推器B1096在同周的Starlink 10-56任务中,实现了公司第400次无人海上平台着陆。 这些数字并非枯燥统计,而是复用技术的铁证:每枚助推器平均成本约3000万美元,通过多次飞行,单次发射成本已降至千万美元级别,远低于传统一次性火箭的数亿美元。
●火箭永生的工程奇迹
B1067老将不老并非运气,而是SpaceX复用理念的结晶。从Block 5版本起,设计寿命从10次跃升至理论无限:主体用铝锂合金筑成,耐热涂层扛住千度高温;Merlin 1D发动机(梅林液氧煤油推进器,能多次点火)配栅格翼(大气层内姿态控制的折叠装置)和着陆腿,确保垂直降落。每次落地后,团队快速翻新——换掉磨损件、测试电路,再静态点火验证。
B1067回收成功率100%,远超早期型号的八成。AI优化轨迹和实时数据是功臣,比如在2024年的Starlink Group 6-55任务中,它顶着侧风调整姿态,精准落在JRTI回收船上。与一次性火箭比,复用砍掉制造开支:新助推器成本约3000万美元,复飞后每次只需几百万。这让SpaceX节省数十亿,转投星舰——全复用巨型运载器开发,目标是高频周转如飞机般常态化,而眼下B1067第30飞已经是高复用测试新标高。
也有质疑声:如此高频发射会不会造成疲劳裂纹隐患?就像2024年的B1076着陆腿失效。但SpaceX人工与AI监测数据称一切正常,这一飞已是再度验证。比起发现号航天飞机的39次飞行,B1067更接地气,证明商业航天可实现飞机式运营。
●傻瓜式复用:简单粗暴,却天才般有效
SpaceX复用策略一度被戏称为「傻瓜式方法」(dumb approach):不是聪明地只回收发动机部分,而是让整个第一级助推器完整返回地球。这种看似「笨拙」的设计,源于马斯克对全系统复用的执着。相比之下,竞争对手比如ULA(联合发射联盟),曾在2015年提出SMART(Sensible Modular Autonomous Return Technology,智能模块自主返回技术),试图仅仅分离、回收发动机舱段,预测只需两次飞行即可盈利。而SpaceX整级回收需10次。 结果呢?ULA如今的火神火箭仍以一次性为主,欧洲的阿丽亚娜6号和日本的H3仍在遵循传统路径,在技术上落后SpaceX至少十年。
工程细节揭示了这一「傻瓜式」的智慧。关键在于超音速反推:火箭在高速下点火发动机,反向推力减速以对抗大气摩擦。2013年9月,猎鹰9号v1.1版首次尝试,第一级在超音速下点燃九台梅林发动机,表面温度飙升至1000华氏度以上(约538摄氏度)。据SpaceX初创功臣、前推进主管汤姆·米勒(Tom Mueller)回忆,当时成功概率渺茫,但助推器竟完整穿越大气,溅落海洋。这奠基了后来的行业传奇:2015年12月猎鹰火箭首次陆地着陆,2016年4月首次海上着陆,不到一年后实现首次复飞。
这种方法的风险显而易见——大气再入时,火箭需承受极端热量和振动。但SpaceX通过迭代设计(如热防护涂层和栅格翼导向)化解难题,证明了「简单即高效」。如今,猎鹰9号年发射量逼近ULA 20年总和,成本节约让星链项目如虎添翼。据卫星观察家Jonathan McDowell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,截至2025年8月29日,Starlink星座已发射总计9528颗卫星,其中在轨卫星8247颗,空间操作8229颗,正式运营7102颗。这张巨型网络正加速全球互联网覆盖。
如今,B1067第30飞不仅是技术胜利,更是经济颠覆。它验证了复用能大幅降低门槛,推动卫星互联网、载人航天、太空探测等。SpaceX的成功让NASA转向商业伙伴,传统巨头如波音和洛克希德·马丁则面临压力:ULA的火神虽然计划部分重用,但起步太晚,难以追赶。
作为SpaceX初创功臣,汤姆·米勒感慨道出了本质:「我们没想到它能飞这么多次,但事实证明,这种『傻瓜式』方法才是王道。」展望未来,随着星舰快速迭代、逐步成熟——设计为全可复用,目标百次飞行,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对于普通人,这意味着更廉价的太空接入:从高速互联网到潜在的太空旅游,都将触手可及。
航天史上,B1067新纪录如一颗璀璨流星,照亮了可复用时代的前程。仿佛它提醒我们:有时,最「笨」的主意,能带来最聪明的变革。
部分信息索引:
SpaceX launches record-breaking 30th flight of a Falcon 9 booster
With recent Falcon 9 milestones, SpaceX vindicates its “dumb” approach to reuse
Jonathan's Space Pages Starlink Statistics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